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科技的跨境地理學
Trans-Border Geograph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開課學期
112-1 
授課對象
理學院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授課教師
徐進鈺 
課號
Geog5139 
課程識別碼
228 U352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地理405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與黃令名合授
總人數上限:1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聚焦在知識與科技在全球範圍的旅行與流動,並且探討國家以其地緣政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從中認識跨國科技史(the transnational history of technology)的研究取徑,並且作為學生認識全球化與地緣政治的關聯的相關課程。本課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引導修課同學認識跨國科技史研究的觀點以及重要的議題,例如國家的角色、現代性與殖民等;第二部分則是解讀世界各地的跨境科學與技術的個案,主要針對冷戰脈絡下的科技跨境流動;第三部分,則是將焦點放回台灣,討論跨國科技如何影響戰後台灣的發展,並且探索台灣作為跨境科學與技術的其中一個節點,擁有什麼樣的特殊性。
本課程由徐進鈺和黃令名兩位教師一同教授,以教師講述當週主題為主,其他多媒體的材料為輔, 並且鼓勵同學在課堂中發言提出疑問或是回饋,觀點與解讀能力的建立並不單純建立在單方面的知識傳播,更有賴於思考與論辯的激盪。在每次上課前大約30分鐘,會先讓同學分享自己課堂小任務的內容,作為課程的暖身。作為課程的參與者,修課同學有義務在課程開始前完成指定閱讀以及指定任務,在完成閱讀以及作業的過程之中,修課同學也要從中培養解決問題(英文材料閱讀、從歷史案例中萃取議題重點等、完成作業指定任務)的能力以及動員資源的策略。 

課程目標
• 認識跨國科技史的研究取徑與重要個案研究。
• 培養對於知識與科技全球流動的認知素養。
• 科技在世界各地的全球性與地方性的討論。 
課程要求
1、閱讀教材
2、輪流帶領討論
3、出席參與討論(缺席兩次就不及格)
4、準時繳交指定作業
5、期末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8hr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上課發派 
參考書目
第二週:
• How Knowledge Moves, Introduction.
• “Towards a Transnational History of Technology: Meanings, Promises, Pitfalls.”
第三週:
• How Knowledge Moves, Ch1-2.
第四週:
• 《老科技的全球史》,第五章。
• 〈從創新到使用〉。
第五週:
• “Introduction: Postcolonial Technoscience”
• The Right Kind of Revolution, Introduction and Ch1.
第六週:
• “Embedding the National in the Global: US-France Collaboration in Space in the 1960s”
• “Hybrid Knowledge”
第七週:
• Seeing Like a State, Ch7.
• “Development as Experiment. Science and State Building in Late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Africa, 1930 - 1970”
第八週:
• “Designing Freedom, Regulating a Nation: Socialist Cybernetics in Allende's Chile”
第九週:
• “Competing Technologies, National(ist) Narratives, and Universal Claims: Towards a Global History of Space Exploration”
• "Foundation in the Field. The Ford Foundation's New Delhi Off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Knowledge, "
第十週:
• The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Japan, Ch2-3.
第十一週:
• “Transnational Science During the Cold War.”
第十二週:
• Technology Transfer Between the US, China and Taiwan, Ch1.
第十三週:
• “Hybrid Metro”
• 〈「五國聯軍」的列車〉
第十四週:
• 《矽說台灣》
第十五週:
• “The Silicon Valley–Hsinchu Connection: Technical Communitie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 “Stat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in the East Asian developmental state: the Taiwanese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 case study“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小任務X15 
15% 
每次上課前挑選三或四段認為值得在課堂上分享的文本段落,標明出處,於上課前一天的23:59之前分享予授課教師與同學,並且在課堂中說明想要討論該段落的理由以及看法。 
2. 
讀書報告X3 
45% 
2000-3000字讀書報告,電腦打字,2倍行高,針對指定的議題內容提綱挈領地整合課堂內容與閱讀材料,摘要出議題討論的重點,並且提供個人的分析與看法。 注意事項1:抄襲是嚴重的作弊行為,作業可以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但必須列出出處,否則視為抄襲,被認定抄襲的作業將不予計分。 注意事項2:請同學於指定時間之前準時繳交作業,如有特殊原因無法準時,請務必與授課教師聯繫,在教師同意的狀況下協調新的作業繳交時間,否則一律不接受遲交。 
3. 
期末報告 
30% 
25-30頁(MS-Word format, double-spaced, in 12-point scale,楷字字體,標有頁碼),運用課程中學習到的內容與觀點,挑選一個自己感到有興趣的跨國科技議題進行分析討論,不限台灣或者其他國家的議題。也可以針對課堂中討論過的議題,進行分析與批判。 
4. 
課堂參與 
10% 
鼓勵同學積極參與課程,這部分的成績即是鼓勵積極貢獻課程運作的同學。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作業繳交方式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